中科院在松嫩平原盐碱土壤取得创新成果

频道:新视界 日期: 浏览:292

  


  中新网松原10月13日电(记者郭佳)“以沙为目标,用改良的盐碱土壤,每亩‘东生118’大豆种植211.08公斤。 ”


  近日,记者随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专家赴大安示范区长岭示范基地进行生产测量。 生产结果公布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意味着贫瘠的盐碱土壤也能实现高产。


  松嫩平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大谷仓地带”,这里除了肥沃的黑土地外,还有近400万公顷贫瘠的盐碱土壤。 目前,它们被视为中国粮食增产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中科院、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联合实施国家“藏粮藏粮、藏粮藏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吉林省大安示范区探索的“大安模式”旨在实现盐碱土壤高效改良和综合利用


  检测专家表示,“东生118”大豆品种可在大安、松原等苏打盐碱地区广泛推广。 该品种的成功培育为边际土地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提供了优良品种。


  “东生118”大豆品种由中科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利用分子设计技术选育,其开发的“中科豆芯”系列大豆液相育种芯片,大豆后代选育效率比传统育种提高80%以上,打破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技术垄断。


  高产大豆的盐碱土壤采用覆盖砂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田间,与稻田“以稻治碱”互补。 中科院连续11年监测结果表明,覆盖20至30厘米风沙效果最好,配套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解决返碱现象。


  中科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迎新表示,松嫩平原盐碱土壤周边有100多万公顷沙地,这为覆沙改良盐碱土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泥沙清除后仍可恢复原植被类型,不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


  黄迎新认为,如果能合理改良松嫩平原盐碱土壤,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有潜力增产200亿斤至400亿斤粮食,也可以缓解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困境。 (完) )。